用精准剪辑呈现完美故事
访问量:99362

□本报记者 毛 宇   剪辑师是电影、电视和其他媒体制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处于整个创作环节的最后一群人,他们负责将拍摄的素材进行剪辑和编辑,创造出最终的影像作品。“剪辑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讲究片子整体节奏与思路的一种艺术。”剪辑师石松如是说。  大学时,石松学习传媒专业,之后便走上了剪辑的道路。“当时兴趣特别浓,学习的劲头也很足。”石松说,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技术,上大学期间,他开始在校外兼职,将实践作为他的老师。之后的两三年里,石松有一股劲儿,为了达到心目中的想法与效果,他逼着自己学习不同的软件,翻书、查看网络资料,自学了PS、AE,甚至连3d Max都有涉及。“对我来说,剪辑的过程像把自己也融入进去了,技术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清晰的逻辑和思路。”  剪辑不是简单地利用技术将素材拼接,而是一个庞大而细致的工程。让石松印象深刻的剪辑工作,当属《五彩石光》的制作。当时,素材量达到8000G,经过他们团队三人契合主题的筛选,最后精选5分39秒,向大家展示了石家庄的美。“摄影师的素材一般都是碎片化的镜头,能够从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素材中,拎出一根主线,通过粗剪、精剪,整理出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视频,那种成就感与快乐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石松说,剪辑其实是一个熟练的工种,看得多了,剪得多了,会对素材拥有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剪辑思维,也是大家常说的文化素养。  事实上,剪辑师可以根据甲方或导演的需求,呈现出多样的风格,比如动感、柔和、卡点等。但是,想要将他们的想法通过剪辑更好地传达出来,这就需要靠剪辑师的人文素养。“整个片子能让观众感受到表达的主题就是成功的。”石松说。  即便成为剪辑的“老手”,但这个工作的辛苦也常常不会因此而减少。“剪辑的工作常常需要熬夜,有时候为了一个转场效果要花费很久的时间去打磨,更不用说一些动画特效了。”石松在从事剪辑四五年后,转到前期摄影工作。不过,这种转变对他来说好像游刃有余,因为拥有后期剪辑的功底,他很少拍摄无效镜头。平常需要用10个镜头才能完成一件事情的叙述,他用四五个镜头就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这可以用他们行话来解释,“懂得后期的人,虽然不一定懂机子的参数设定,但一定懂得如何拍摄。”  对石松而言,剪辑不仅仅是一门谋生的手艺,更是一种执着与热爱。现在的他,既做拍摄,也做剪辑,能够拍摄并制作一部完全独立的作品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在短视频兴起与发展的当下,他感觉自己还有更多需要学习的技术与思路,往往看到优秀的转场与设计,他总忍不住去尝试。在他看来,做剪辑这行,思维一定不能固化,要不断吸收新的想法,保持创作灵感,才能提升与进步,讲好视频故事,做出让观众满意的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关键字 :、剪辑师、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