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爱去生活,寻觅内心的“阿勒泰”
访问量:39271

□ 本报记者 吴雨阳   “这是只属于阿勒泰的诗情画意,每帧画面都像一幅画卷”“深山牧场里朴素的生活,让我找回了心中的平静”“边看边订好了去阿勒泰的机票”……5月10日,热播剧《我的阿勒泰》迎来收官,翻看电视剧评论区,不少网友留下了热情洋溢的观后感。这部改编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电视剧只有8集,却在开播后快速收获豆瓣8.7的高评分,成为今年到目前为止评分最高的国产电视剧;不仅播出期间好评不断,相关话题多次冲上微博热搜,还引发了人们对现实中阿勒泰地区的关注热潮。为什么大众对《我的阿勒泰》如此痴迷?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讲述了生长在新疆阿勒泰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在大城市追求文学梦想而不得,无奈回到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相依为命,在回归、碰撞、融入家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自然之美、心灵之美的故事。剧中清新治愈的美学风格,平凡但欢乐的生活画面,以及普通人守望相助的温暖经历,让“阿勒泰”这个词,既代表着大美新疆,也成了一处心灵的安宁之所。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格外渴望寻找到能够寄托情感、释放压力的港湾,《我的阿勒泰》用一种全新视角去看待世界、探讨人与生活的关系,无疑是一剂疗愈的“良药”。   如画般的自然风光和哈萨克族牧民的原生态生活,打造了《我的阿勒泰》独特的标签。在剧中,有直入云端的雪山、茂密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羊、肆意奔跑的马……旷远深邃的边疆景观以一种独特的质朴感,让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倍感放松和治愈。但《我的阿勒泰》并非是对田园牧歌的简单描述,对观众而言,观剧时仿佛走进了阿克哈拉村和喀吾图的乡居生活:喝乌苏、看叼羊,矫健的哈萨克族少年纵马飞驰;日升日落,四季流转,春天要迁夏牧场,深秋要转冬窝子。还有集体沐浴、河边洗衣、山坡牧羊、购物要账等大量生活情景,铺陈出真实世界的点滴,让“诗和远方”与人间烟火重叠、合奏,北疆因此散发出动人的温暖和丰盈,在观众内心激荡起一种久违的亲切。   阿勒泰的魅力,也来自于这里纯真善良的人们。在女主人公文秀的眼中,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万物有灵,人皆有情。小卖部老板娘张凤侠带着旷野般的野性和粗粝,从来不会精神内耗,也不会扫孩子的兴,发现女儿面对人情冷暖时有些笨拙便安慰:“树啊草啊,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库兰、文秀、托肯三人到河边洗衣服,约好了穿漂亮衣服去参加婚礼。三个人穿过树林,互相戴上花儿,虽然托肯此时已经历了丧夫之痛,但在朋友面前,她又回归了一个美丽自由的女孩。文秀与巴太之间青涩的恋情,更让人们看到了两颗纯真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灵。生动饱满的人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融、守望相助的一幕幕画面,让观众时时感受到亲人挚友、童年故乡在人生中留下的珍贵印记、深情厚谊,从心底产生深深的共鸣。   以一颗普通人的心体验和思考生活,从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里感受温暖和生命的意义,是《我的阿勒泰》火出圈的关键。剧中每个角色,虽然外形不出众,人设也不“高光”,但都带着生活的鲜活感。随着人物角色的成长,剧情展现了重重交织的现实矛盾:文秀怀揣梦想却屡屡碰壁的焦虑,文秀母女间的代际冲突,单亲妈妈托肯的现实困境,固执得“像一块硬石头”的老阿爸苏力坦,不得不接受游牧时代远去的无可奈何……普通的、奔劳的人们,从这些周而复始的悲欢里,看到人生百态,也看到自己的身影。然而,剧中的每个小人物都在为自己的选择而努力,不断寻找着生命的意义和归属感,永不言弃。亲闻、亲见牧民的淳朴和坚韧,文秀的灵魂受到触动,最终懂得了“去爱,去生活,去受伤”,《我的阿勒泰》也在这生命的跌跌撞撞中向观众道出了朴素透彻的人生哲学:伤痕不会消失,但它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幸福不取决于物质,而取决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否能在漫长的生活中找到安放心灵的时刻。   作为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创作化用了作者李娟本人很多的生活经历。从小不爱上课、高中辍学、收过废品、当过裁缝,她的很多文字写的就是她的外婆、母亲,自家小卖铺和阿勒泰山区的故事。在自传式散文《我的阿勒泰》中,李娟以细腻明亮的笔触、治愈幽默的风格,记录了北疆种种美好闪光的时刻,尤其是以近乎显微镜式的手法,放大了现实生活中常被忽略的微妙细节。这些真实且真诚的细枝末节,让生活与生命诉说了自身,开掘了那些更为恒久的意义与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关键字 :、我的阿勒泰阿勒泰托肯李娟心灵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