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小蓝莓长成大产业 全靠科技“新农具”
访问量:575

play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日照市东港区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蓝莓田里的“新农具”  小满时节,农田里小麦籽粒变得饱满,丰收在望;设施大棚里,蓝莓果实累累。记者在日照市东港区农业生产现场采访时发现,如今农民侍候庄稼、管理农田的农具中,多了手机、平板电脑和手术刀、培养皿等一批“新农具”。  姚铭是东港区陈疃镇一处蓝莓基地负责人,他和16个同事一起,管理着6片、750亩的蓝莓。蓝莓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这十多个人,是如何做到的?面对记者的疑惑,姚铭说,他的管理秘诀就在于新农具。  正说着话,姚铭手里的手机响起嘀嘀的声音。他点开手机上的智慧管理平台,一串串图表展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信息出现在眼前。“蓝莓对温度要求高,25—30摄氏度是最佳生长温度。32号棚10分钟前还是27度,现在已经33.9度‘爆红’了。”姚铭边说边点击着手机,监控屏幕上显示,大棚顶部风机的转速提高、水帘启动运转,不一会儿,温度降到了29度。看着屏幕上32号棚的状态红转绿,姚铭舒了一口气。  通过手机、平板电脑,不仅能调控大棚的温度、湿度,还能远程掌控水肥一体化浇灌、光照等,保障每一株蓝莓都能生长良好。  “现在,我的农具箱里还有无线传感器、无人机、监控摄像头等。通过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所有大棚里蓝莓生长周期的关键指标数据,每小时3.2万条数据传输汇总到平台的‘蓝莓数据大脑’,对比、分析后,结果呈现到手机上。”姚铭告诉记者。  在陈疃镇的农业科技示范园苗木组培中心,两位育苗人董实伟、刘云,穿着白大褂,在电子显微镜下用无菌手术刀将蓝莓幼苗组织细胞切割成小块,再移植到白色果冻状的培养基上,经过灭菌处理,送到组培架上。组培实验室内,数以万计的培养瓶按品类整齐摆放,在日光灯的照射下,瓶内的蓝莓幼苗蓄力生长。  在这里,莱克西、绿宝石、公爵等四十余个引进蓝莓品种成为“长住客”,由中心自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雁湖蓝”蓝莓系列新品种,也在茁壮成长。由于陈疃蓝莓苗种的品质好,去年不少客户来起苗时,就敲定了今年的订单,4月份已售出蓝莓种苗6万株。目前基地年育苗100多万株,销往云南、辽宁、安徽等地。  蓝莓走出田间地头时,果农们还会为它们贴上电子标签。“消费者扫一下二维码,就能对手中的蓝莓进行溯源,了解蓝莓从种植到采摘的全程管理信息,还能看到赏味储存小贴士等。”陈疃镇党委书记李珊珊说。  记者了解到,从2005年试种第一株种苗到现在,陈疃镇蓝莓种植面积达2.5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30%以上,鲜果年产量达8000吨,产值4亿元,带动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