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言:这场“抢收”,为什么要必保到手?
访问量:38454

江淮大地,金黄遍野,麦浪飘香。广大农民即将迎来丰收的季节。  5月14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4年安徽省小麦抢收工作方案》。对“三夏”期间小麦“抢收”作出安排,强调力争用10天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小麦抢收任务。  夏收时间紧,任务重,用10天换丰收,意味着全省上下要齐心协力、加强调度,全力以赴打赢夏收这场“硬仗”。藏粮于技,是夺取丰收的关键。这次,安徽计划投入大型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7万台左右,其中省内投入15万台左右、外地引进2万台左右,机收率稳定在98.5%以上。  秋粮高产丰收,还离不开万全的服务保障。夏收一开镰,各环节密切衔接,从农机下田到小麦装袋,再到粮食晾晒、物流仓储、市场流通……每一环节紧紧耦合,都不能“掉链子”。  这也提示着各地,田间地头里的事,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当提前摸底,对种植面积、农机需求、人手需求、规模化晾晒、储存准备等做到心中有数,环环相扣做好小麦抢收的前期准备。  安徽是全国第四大粮食主产省,种田这件事,在安徽分量很重。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擘画出一幅沃野新图景,立起了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奋斗目标。  开年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各环节齐头并进,为奔赴“江淮丰收年”埋下了伏笔。  经过全省前期抢抓农时,耕耘播种,田间管理,江淮小麦即将迎来集中收获期。不负耕耘,确保夏收颗粒归仓,于全年粮食再获丰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安徽新贡献至关重要。  实现丰收到手,充满挑战。安徽即将进入“三夏”大忙时节,也恰是雨季来临之际。回看过去,几乎每年夏收,都会遭遇强降雨天气,“龙口夺粮”成为一道令人闻之色变,却又不得不面对的“必答题”。  做好这道“必答题”,别无他路,尤其要“防”字当先。有注意到,今年的安徽省小麦抢收工作方案重点对提升应急能力提前部署。从做好防灾救灾应急预警,到应急机具调度,再到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如何开展好“北机南下、南机北援”行动等明晰路径。  千条万条,归于一条,全省上下要提前防范,下好“先手棋”,打出“组合拳”,把每一粒粮食都装进农民的粮袋里。  这场小麦“抢收”,为什么如此重要?粮食稳,则全局稳。眼前的安徽,各领域厚积薄发,不论是经济目标,还是科技定位,或者是开放格局,都锚定了前所未有的“新坐标”。  楼宇之高,关键在“底座”稳。而农业正是撑起发展全局、稳定人心的基础。种好田、收好粮,不仅仅是为了饭碗问题,它还联系着经济社会全局,这场小麦“抢收”,全省上下都需要做足万全的准备,为粮农鼓劲,为经济提气,为跑好“下一棒”聚力。  “三夏”大忙即将启幕,农民摩拳擦掌,开局的丰收就看这关键一仗。  当前,全省各地的发展任务都很重,奋斗经济目标以分秒计。千忙万忙,抓农业丝毫不能松劲。全省上下在统筹精力“拼”经济的同时,还需要把眼前的小麦抢收工作摆上重要案头来推进,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打好配合,协同发力,扛稳粮食安全这根沉甸甸的扁担。  粮食安全责任只有共同扛,才能扛得稳。气象部门当靠前预警,加强信息共享,让气象信心跑在天气变化之前;农业农村部门当加强应急指挥,组织力量下沉一线,做好督导抢收;农技人员需深入田间地头,分析研判小麦含水量等,分区域、分地块精准研判,利用好雨前、降雨间隙等宝贵时机,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应收尽收……  小麦颗粒归仓,并非画上句号。在安徽,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正成为强农兴农的省之大计。如何让安徽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和“大厨房”,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简单来说,小麦从田间地头到市场流通,再到百姓餐盘,如何做好“增值”的文章,蕴含其中粮食购销、稳定粮价、“秸秆变肉”等,都考验着全省各地能否抓牢农业这一“头等大事”的责任感。  今年风调雨顺,小麦丰收在望,不负辛勤耕耘,打好“抢收”首仗,共绘江淮多彩新“丰”景,我们信心满怀。  执笔: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