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笔,好生态绘就文旅新画卷
访问量:20408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灯火兰山·新琅琊不夜街区

枣庄冠世园·榴光溢彩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临清东宛园景区  春日旅游旺季,齐鲁大地青山绿水间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以绿色为引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山东各地的“两山”故事里,透露出怎样的生机与活力?  行走先行区,记者看到,我省各地依托资源禀赋集思汇智“求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保护为先,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五一”假期,位于嘉祥县纸坊镇省级衔接示范区的原乡左岸景区,绿草茵茵,繁花似锦,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露营踏青。就是这样一个风景宜人之地,数年前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矿山开发区。  “过去,附近村民靠山吃山,粗放式的资源开采导致生态遭到破坏,最严重时,整个区域1200亩范围内一棵树都没有。”景区负责人石兆利说。  转变,从全面覆绿开始。在嘉祥县实行封山禁采之后,当地种植5万多棵树,对山体进行了全面覆绿,让荒山变旅游景点。原乡左岸项目利用乡村四荒地、废弃矿山地,以花海绿地打造为基底,以小众产业植入为特色,以休闲旅居度假为核心,打造休闲康养度假小镇。“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变,吸引游客到我们这个‘山窝窝’里面来,带动当地村民收入增长、村集体经济发展。”石兆利说。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的生态蕴含着丰富的财富。采访中记者看到,在山东,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抓住发展机遇,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地处沂蒙山山脉东段的沂蒙山银座天蒙景区,就走出了一条从“靠山吃山”到生态产业双赢的发展之路。  在正式开发成景区之前,天蒙山大量中药材、名贵树木等被挖,曾经漫山遍野的山杜鹃几乎绝迹。痛定思痛,天蒙山新增绿化苗木50万多株,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叶。  如今,人行悬索桥、沂蒙山小调展览馆、望海楼等多个各具特色的景点成为天蒙景区标志性景观,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来到青山绿水间体验生态之美。在打造一流山岳旅游产品的同时,依托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天蒙景区开发了一系列红色研学课程、党性教育课程、红色剧本杀故事等红色IP项目,实现文旅产品供给的多样化。  特色为要,文旅深度融合  既要有人间烟火,还要有文化底蕴。讲好地域特色文化故事,是促进文旅产业融合、打造热门旅游区的要义之一。  临沂,古称琅琊,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流传千年。  从历史中走来的琅琊郡,在今天科技手段的助力下,再次焕发出耀眼光芒。  以涑河水系为依托,以临沂历史文化为内涵的《夜画琅琊》行进式游船演艺,以游船为载体、科技为手段,以歌舞表演、装置艺术、水特效、视觉艺术等为表现形式,在游船的行进中实现情、景、人相互交融,让游客穿越古今感受历史的厚重,品沂蒙风韵,赏琅琊夜景。  《夜画琅琊》共六个篇章,以戏剧结构划分章节,打破传统实景演出场地限制,深度展现临沂不同时期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依托新技术展现,打造出一场视觉盛宴,成为临沂文旅项目的新名片。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人们对于文旅产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乐陵市另辟蹊径打造的乐陵影视城目前已经吸引了不少剧组进驻开拍,也有不少人前来“探班”。  前不久,古装电视剧《国色芳华》在乐陵影视城举办了主场景开拍仪式。“拍完这一部,影视城档期已经排到2年后了。”乐陵影视城总裁刘洋表示。  “我们影视城的场景布置非常全面,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剧组的美术需求。”刘洋说,无论是百花争艳的芳园、热闹有趣的东西两市,还是能够代表剧中各家特色的宅院府邸,一街一景一花一物都独具特色,置身其中亦能感受当时的长安繁华和开放包容的气度。该剧拍摄完成后,所搭建的建筑都会保留下来并对外开放,“乐陵唐城”后续将作为文旅项目向游客开放。  深耕地域故事,讲好特色文化,以文化带动旅游产业,用旅游带动文化推广,两者相辅相成。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在融合中共促发展,在发展中相互成就。  打通链条,铺就共富之路  “丑俊莫嫁张庄郎,土地贫瘠不收粮”,一句在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曾让多少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张庄村的青年臊眉耷眼,也道出了张庄村“守着石榴这个‘金豆子’,却不知道怎么用”的窘境。  “一直以来,张庄村盛产石榴,但往年石榴不仅卖价低,还存在着销路单一、不好出手的情况。”枣庄市薛城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吕海涛说。  抢抓省市支持石榴产业发展契机,张庄村开始大力推动石榴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制作,进一步发展石榴产业市场,拉长石榴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与王老吉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帮助石榴果汁‘走出去’。”吕海涛说。  “再过几天就是石榴花开的季节了,石榴花非常漂亮,每年都有很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来拍摄游玩。”随着张庄石榴的名号渐响,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张庄村抓住契机,打造景区村庄。  “现在我们村通上了水泥路、自来水,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一半的村民都买了小汽车,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今年60岁的张庄村村民张泽明说。据了解,张庄石榴风景区入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50万余人、收入3600余万元。  类似的故事也在夏津上演。暮春时节,占地6000多亩的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桑叶新绿,满眼青翠。这里是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也是山东省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桑树群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还因浑身是宝带动当地兴起桑产业,实现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桑黄酒、桑黄含片、桑黄茶、桑黄提取液……走进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一系列桑黄产品摆满展柜。一旁的温室大棚里,一层层的菌包码放得整整齐齐,这里生长的,正是有“桑树精华”之称的桑黄。  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研发部主任孔维玺介绍,该院在国内较早掌握人工驯化栽培桑黄技术,建成国内第一个仿生态智能大棚,每年能收获四到五茬桑黄,改变了野生桑黄每年收一茬的现状,年产量达500吨,“我们除了直接销售桑黄子实体,还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合作研究桑黄深加工,开发出了十几种桑黄产品。”  研发技术的突破也进一步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产业研究院现有的300多亩桑园都是从农户手上流转而来的,辐射了周边四五个村,农户既可以收到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到公司上班,增加一份收入。”孔维玺介绍。  不仅如此,由山东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桑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带动了当地其他数十家中小企业、合作社桑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提升。“未来,我们希望惠及更多农户,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延长产业链,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孔维玺说。    责编:高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