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揭秘海军“深海利刃”的水下生活
访问量:531

今年4月23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纪念日。75年来,人民海军乘风破浪,保家卫国,守护万里海疆。近日,长江云新闻记者前往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近距离接触某现役潜艇,感受那份守护万里海疆的荣耀和艰辛。  海下的环境:黑暗狭窄 高温高噪 无法睡整觉

早上8点,往岸港走,远远地,就能看到数条“铁鲨”静静停靠在码头,黑色外壳在晨光中闪耀着冷冽的金属光泽,随着脚步的靠近,潜艇庞大的“身躯”愈发让我震撼,好像一座“钢铁城堡”矗立在海边。微风吹拂,带来阵阵海水的咸湿味,环顾四周,码头上已经有不少官兵开始忙碌了起来。  顺着直梯下到潜艇内部,一股浓烈的机油味扑鼻而来。“我在艇上快20年了,已经闻习惯了,出海的时候,艇内还混杂着油烟味、汗味,甚至是脚臭味。”某艇员队干部唐林笑着说。  潜艇外表是庞然大物,进入艇内,却让人感到狭窄、压抑,两侧管路密布、仪器设备繁多,中间只有一条约1米宽的通道供大家通行,稍不注意就会磕碰。  潜艇的指挥舱,是潜艇的“大脑”和“中枢”,“艇指平时就在这块区域坐镇指挥,这张海图桌,艇指可以看到关于潜艇的所有信息。”唐林介绍到。  海下一片漆黑,声纳是潜艇的“眼睛”。作业期间,声纳兵全时戴着耳机搜索海下、海面的情况,“水下不管是攻击,还是避碰,全靠声纳来,通过微弱的波形去判断发现的舰船到底是渔船还是商船等,必须高度专注,确实很累。”声纳班长胡奇辉说。“但每次潜艇安全上浮的时候,我们又很欣慰,因为成功守护了潜艇航行的安全。”

潜艇内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苦,比如另一边的柴油机舱,这里是潜艇的“心脏”。常规艇主要靠柴油机发电作为动力输出,机器一旦启动,就是高温高噪音,温度也有近50度,艇员值班,都得拿着棉塞塞住耳朵,相互之间说话也听不清,只能靠指示灯、手势、眼神和口型交流。“不过这个声音我们一点不嫌吵,还觉得很好听。一旦声音小了或者没有了,就说明机器出故障了。”一位轮机兵笑着说。  穿行在舱室间,每个艇员都坚守在自己不到一平米的站位上,专注地盯着各种仪器。“每个站位,每台仪器,都有人24小时不间断值守,确保潜艇每个系统、每项操作都处于最佳状态。”唐林告诉我们,在海中,艇员们几个小时为一个班次进行轮换,确保大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警觉,这也使得艇上几乎没人能睡上一个完整觉,凌晨半夜该上也要上。“潜艇是专业技术兵种,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任何差错。用我们说得最多的话讲,那就是‘百人同操一杆枪,一百减一等于零’。”  海下的生活:睡“秋千” 吃包子......警报一响立刻到岗  空间狭窄,高温高噪,见不到太阳,睡不了整觉,甚至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短途还好说,如果是长航任务,在深海生活几十天是种什么体验?  在集控舱室,一个独特的装置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们像是“秋千+火车卧铺”的结合体,四根铁链,三块不足1.8m长、不足1米宽的木板,悬空排列而挂。唐林说,这就是艇员的值班床位。“很多舱室都有这种床位,大家轮流在上面休息,睡的是‘热铺’,躺下就能感受到上一个人的温度。”我尝试躺了一下,床很硬,而且很窄,不好翻身,动作稍微大一点都有可能掉下去,这样能睡好吗?大家都纷纷表示,早就习惯了。

不过,不要以为在轮休就能好好睡上一觉,如果遇到了战斗演练、战斗敌情等情况,一旦警报拉响,无论你在哪个床位休息,无论是在吃饭还是在上厕所,所有人要以最快速度回到自己的战位。“大家裤子、鞋子都来不及穿,拿在手上就往岗位上冲,有时候还会撞在一起。”  除了住,大家吃得怎么样?唐林带我去到了艇内唯一的厨房,里面的空间非常小,一名厨师长和他的三大“副手”——高压锅、电磁灶和烤箱,要负责全艇数十名官兵的一日三餐外加宵夜,“不能用明火,如果遇到了敌情需要静默,为了降噪和节电,大家就会吃干粮和罐头。”厨师长肖雨凡介绍,虽然条件有限,但一定要保障所有人吃好,“大家亲手包、亲手烤的包子很受欢迎”。  至于所有的厨余垃圾,唐林将我带到了艇内的脏抛装置处,他说,剩饭剩菜等湿垃圾,他们会将其放进桶里进行专业处理后抛至海里,而像容易漂浮到海面,暴露位置的塑料瓶、罐头等干垃圾,他们会进行集中收置用抽真空的方式储存起来,等上岸后再统一处理。

没有网,没有娱乐设施,终日见不到阳光,每次出海,对潜艇兵的身心无疑是极大的考验,在艇里,有这样一块区域,放有一张长桌,还有长凳,唐林说,这里既是会议室,也是大家仅有的文体活动室,“比如谁过生日在这热闹一下,平日里,不值班的队员围坐在一起,包包饺子、下下象棋,还有掰手腕、比俯卧撑,看似简单的活动,却为大家带来了欢乐和放松。”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潜艇兵的不易,在该支队的训练中心,我还特意体验了一下他们的“入门课”加压舱训练。进入艇员日常训练用的加压舱内,里面可同时容纳20名艇员进行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加压、减压,可以让人熟悉水下压力变化带给身体的不适感。当模拟下降至10米时,已经有体验人员受不了压力而退出。我也一直在不停咽口水调压,但仍明显感受到耳膜胀疼,反观一同参与的潜艇兵,这种深度看起来对他们没有半分影响。  海下的决心:总得有人守护水下国土 海军就是对困难乐观  “我们这个艇虽然比较老,但是状态保持得非常好,也很干净,都是大家平时爱惜、保养的功劳。”唐林说,在支队,所有潜艇兵都将潜艇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家”。  从军近30年的一级军士长黄龙琪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潜艇,如今已参加了13次远航,潜艇,早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还有两年就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他依然想留在部队继续发光发热,“现在部队的后勤保障越来越好了,待遇高,年轻人考学提干的机会变多了,我也通过政策买了安置房,可以更安心的在前方执行任务,现在国内有新艇的柴油机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噪音降低了,故障率也低了,希望我还能有机会到更好的艇去。”

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枯燥,但通过采访,我能感受到每个潜艇兵都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去年,某艇员队受领一项紧急任务,出海时间长、危险性大,艇长给全体官兵作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怕死不当潜艇兵,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中士龚鹏介发现自己并不在出海名单上,心里一急,就刺破手指,一笔一划写下心声,郑重交给艇长。  还是在去年,在该支队引起轰动:某艇员队二级上士袁伟在任务中表现出众,荣立个人二等功!这是支队近十年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战士,官兵们说,“就像沉寂了许久的天空,突然炸响一道惊雷。”  “我们兵种的特点,就是对困难比较乐观。”98年出生的封昌利告诉记者,都是军人,海军和别的兵种不一样,新兵一来,不会加大训练强度,而是培养习惯,磨性子。“这是祖国比较艰苦的地方,总得有人守护水下的国土,如果和外军差距大了,水下国门洞开,这是绝不能发生的。”  据了解,该支队驻地艰苦偏僻、装备型号老旧。过去,他们也曾面临人心漂浮松散、管理问题频发、骨干力量缺失的难题,建设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如今,经过全面政治整训,官兵重整旗鼓、勇闯大洋,出海频次增长3倍,还顺利完成一系列重大问题攻关,逐步成长为一支扞卫蓝色国土的“深海利刃”。

“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 这句歌词,正是潜艇兵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行踪是机密,他们的存在往往不为人知,正是这份隐秘,构成了国家安全的坚强防线。  借着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们得以走近潜艇兵,感受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坚守。还有一句歌词,“谁说站在光里的就算英雄。” 但真正的英雄,也会隐藏在光芒之外。潜艇兵们在深海的黑暗中,以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忠诚,守护着国家的海洋安全。他们不需要站在光里,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光,是照亮深海的灯塔,是守护国家万里海疆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