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青年学习班】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 开创西部大开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访问量:76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阶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抢滩未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借助独特地理优势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机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其高质量发展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加速演进,但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体系不优、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等挑战和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我们需要将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人才是关键、产业是支柱、创新是核心、绿色是本色,紧扣西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为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注入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助推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谱写西部大开新篇章的进程中,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面向未来,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将成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薄弱,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卡点和“瓶颈”。要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环境,加强和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在西部地区的布局,同时推动西部地区由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向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转型;要推动西部地区水利、公路、电力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转型,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在此基础上,要借助数字技术推动西部地区产业向“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方向发展。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抓手,是生产力变革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要立足西部地区资源禀赋,推动新能源产业链迈向高端化。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上游矿产资源产地优势和下游发电市场优势,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新能源产业的材料、设备制造等环节落实在西部布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品优势,推动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链、价值链迈向中高端,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例如甘肃、宁夏等依托风能、光能谋划新能源产业,西藏持续推进以水、风、光为主的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等;要充分释放传统优势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巨大潜力。做好制造业数字化,推动装备制造自动控制向智能集成转变。促进农业智慧化,放大“数字化+产业”相互资源的经济价值。推动企业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  东西部科技合作是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和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要健全东西部科技合作体系,加强技术转移合作,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和高效集聚;支持“双一流”高校对西部地区开展对口支援,鼓励高校院所与市、区联合共建科技产业园区,促进科技成果在西部“落地生花”,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为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注入强劲动能。  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为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提供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生特点,“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环境脆弱,肩负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为西部地区向“绿”而行提供了“方法论”。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秉持“绿色低碳、科技赋能”的理念,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要素融入西部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一方面,加强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强化智慧监测手段,对保护区基础环境气象要素进行监测,为自然保护区天气预报,地质灾害预防、护林防火等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加强科技装备在环境执法及监管活动中的应用,有效利用科技手段精准执法,为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此外,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生态产业化升级,创新自然资源领域生产模式,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积极打造诸如“巴味渝珍”等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成自然资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增长点,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颜值”与“产值”同在。  另一方面,推动西部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文旅产业的巨大潜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其发展方向是数字化和智能化。要推进科技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展数字赋能文旅场景建设行动,开发沉浸式文旅产品,助推旅游提质升级;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旅游大数据平台,对游客的消费习惯、兴趣偏好进行分析,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通过智能客服、智能导游等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让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便捷、高效,推动文旅产业成为西部地区区域支柱产业。  构筑人才集聚高地,为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点燃新引擎  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集聚,将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局面,为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点燃新引擎。  首先,加强西部地区教育投入。教育是培育人才的“蓄水池”,要支持西部地区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对西部地区院校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给予政策倾斜,解决西部地区存在的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教育层次不高、高水平人才队伍匮乏的问题;要深入推进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加大“优师计划”向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从源头上提升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帮助西部地区培育“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础教育师资;要找准职业教育的社会定位,注重符合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持续引导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龙头企业与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联合,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源源不断培养出能工巧匠。  其次,结合西部对人才的现实需求聚才引智。通过建立“引才目录”、制定“一人一策”引才方案,开展“东部博士西部行”等活动,并在“杰青”“青年长江”等人才成长通道方面适度向西部倾斜,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人才提供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快西部地区全国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室、海外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支持“杰青”“青年长江”等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校青年教师在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平台建设中挑大梁、当主角,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再次,以产业吸引人才,以人才促进产业。制定人才新政,落实政策兑现,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围绕西部地区主导产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人才与政策、企业、产业的深度高效对接,打通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为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蓄势赋能。

关键字 :、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中国